摘 要:本文对闽台北管的历史、音乐形式、谱式、乐器比较研究,发现两岸北管同异相兼各具地方特色,血缘相通共源大陆北方,酷似同树异枝上开出的两朵姊妹花。北管的文化遗产价值极高,闽台各方理应联手保护之。
关键词:泉州北管、台湾北管、闽台北管、比较研究。
闽台北管主要分布在福建的泉港、惠安、鲤城、晋江、南安、石狮与台湾各地,根据地域特色称“泉州北管”和“台湾北管”,闽南人统称“北管”或“闽台北管”。在搜集研究海峡两岸北管资料时我们发现:由于历史与地域的原因,闽台北管形成同异,此传统的民俗音乐生态面临现代社会的冲击而被保护。二十世纪末以来,台湾诸学者搜集、整理、研究“台湾北管”成果显赫;几乎同时,福建诸学者配合政府行为搜集、整理“泉州北管”资料,于2006年公布为“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”。闽台北管同源中华古乐,比较其同异可以揭示两朵姊妹花特色,钩沉溯流可以研究其“文化遗产”价值,本文旨为保护海峡两岸绿色的民俗音乐生态而探索。
一、闽台北管历史比较研究
海峡西岸的泉州北管,包括了“泉港北管”与“泉州十音”。据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北管保护工程办公室资料表明:清朝光绪年初(1875~ ),北京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等地的民间音乐,通过海上运输、南下盐兵、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泉州市泉港区,受地方方言影响并融入闽南、莆仙的一些特色,形成独具泉港地方特色的新乐种;为别于唱泉州话的“南管”(南音),当地人们就把这源于省外唱普通话的民间乐种取名为“北管”,今称“泉港北管”。据泉州市呈交国家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》资料表明:泉州十音流行于鲤城、晋江、南安、石狮,是清一色男性乐队的吹打乐,源于省外(北方)融合本地,归属北管俗称“闽南十音”,今称“泉州十音”;引乾隆二十八年(1763)编《泉州府志》曰“乐之部有马上吹、有步吹、有五音锣鼓、陈鼓乐、仪仗……”后发展成“泉州十音”,属于清朝遗留乐种。“泉港北管”与“泉州十音”,在2006年公布为“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”,统称“泉州北管”。
海峡东岸的台湾北管遍布全宝岛,在民俗音乐活动中十分兴盛。据台湾学者考证,台湾北管也是源自大陆近沿海北方各省与广东省,融合闽南各民俗音乐,保留普通话唱腔的乐种,为区别“南管”(南音)而称“北管”。北管何时传入台湾古文献未见记载,据王振義《台湾的北管》考证:崇祯元年(1628年),泉州南安人邓芝龙出任福建沿海防御提督,从福建往台湾有计划的大批移民;永历十六年(1662年),郑成功率众占领台湾赶走荷兰人,至此大陆往台湾的移民超过十多万人;邓芝龙至郑成功时期的移民,大陆民间音乐必然传入台湾,北管音乐自然在岛上形成。吕锤宽先生在《北管音乐概论》中考证:北管中的古路戏曲传入台湾比较早,别于稍晚传入的新路戏曲。正如王振義《台湾的北管》中曰:北管音乐并非一次传来台湾,而是三百多年间陆续传来的。
根据现有的资料,我们把“泉州北管”与“台湾北管”作历史比较,发现“台湾北管”比“泉州北管”历史悠久;除上述理论推测外,物证见嘉庆十六年(1811)台湾梨春园北管建馆,至今留下大量北管乐谱;而“泉州北管”最早物证见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的东郊馆,建于清乾隆乙酉年(1765年)以后(准确年份待查),曾有北管名师刘永赖(目前已知的泉港北管最早传入者)在此办馆授徒,他把在江浙等地学来的民间音乐在泉港广泛教传开来,清光绪八年(1882年)应邀带队参加泉州“送孔子”南音北管出游活动,他的笙声打动了府台,后经报上宪,赐予“佾生”,送他进孔子府就读,取前程名“舞庭”;比较其确切物证,“台湾北管”仍比“泉州北管”早。然而,源自外省传入台湾的北管必须经过福建,泉州不可能没有留下比台湾更早的北管足迹。我们试作如下考察和讨论:
1、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24尊飞天乐伎中,发现了六件北管专用乐器:壳仔弦(板胡,台湾亦称提弦)、提弦(京胡,台湾称吊鬼子)、琵琶(比南音琵琶狭长无凤眼)、双清(两条弦弹拨乐器)、单皮鼓(打击乐器)、手锣(打击乐器);另三件乐器:品箫(笛子)、三弦、嗳仔(小唢呐),北管与南音共有之。据蔡才厚主编《鲤城区志》957页记载:甘露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(1019年),明建文二年(1400年)重建。甘露戒坛飞天乐伎的六件北管专用乐器,有力物证了明朝北管音乐在泉州的存在,此期远早于台湾北管的三百多年历史。

2、泉港北管《昭君出塞》与台湾北管细曲《昭君和番》曲词相同,其中第五段曲词相同于明·胡文焕编《群音类选》中的《王昭君和番》戏剧第二支曲牌,曲牌名《点绛唇》,物证了闽台北管同期存在于明朝。
3、泉州北管音乐自古有“天子传音”之美,演奏时必挂“天子传音”大旗,民间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,见北管乐队只用六件打击乐器,便给添加一面小锣成为七件,此小锣即成了“天子传音”。此说虽不足据,但可作研究讨论的迹象参考,假设按民间传说的时间,泉州北管比台湾北管悠久得多了。
综合历史比较及考察和讨论,我们认为闽台北管同源于中华古乐,但“泉州北管”应比“台湾北管”早形成,只是历史传承起伏不均衡,造成“泉州北管”物证的散失,所幸民间传承至今仍继续,其“文化遗产”价值不可估量,海峡两岸绿色的北管音乐生态都必须强化保护。
二、闽台北管音乐形式比较研究
泉州北管的音乐形式分为曲、谱两大类,曲即声乐曲,谱即器乐曲。曲一般由六、七个十三、四岁的女孩和男孩来演唱,演唱时小孩子边唱边执打小件北管打击乐器,同时配以丝竹乐器伴奏,显得生气盎然很有地方民俗特色;泉州北管的曲也由成人演唱,男性者居多,配以丝竹乐器伴奏。无论成人或小孩、识或不识字者,自古北管的曲都唱北方官话(普通话)不唱方言。泉州北管的谱可再分为“泉港北管谱”和“泉州十音”,“泉港北管谱”为丝竹乐器合奏,风格秀丽娓婉,“泉州十音”为吹打乐器合奏,气势宏大、热闹粗旷。从搜集的泉州北管资料看,早期的“曲”和“谱”使用工尺谱,近期采用了工尺谱和简谱相结合的记谱形式,但音乐形式仍保留。
台湾北管的音乐形式分为细曲、弦谱、牌子、戏曲四大类,细曲为声乐曲,弦谱即丝竹乐器合奏曲,牌子是吹打乐器合奏乐,戏曲指戏剧中的唱腔。台湾北管的细曲堪称艺术歌曲,曲调绵长娓婉,演唱技巧要求较高,且韵味顿挫有致,仍保留清代官话(普通话)执节演唱,以丝竹乐队伴奏之;细曲本多见词簿、少见谱词本,属于半口授传承艺术。弦谱简称“谱”,是纯粹的丝竹乐器合奏曲,常见于北管固有谱和广东串两种风格,采用工尺谱记谱法。牌子常见于吹打乐器合奏乐,古老的馆阁有见带词歌唱者,称为“牌子挂词”,吹打乐的牌子常用于各种排场和仪仗演奏,也作北管戏之过场乐,使用工尺谱记谱法。台湾北管戏曲指北管戏剧中的唱腔,分为古路戏曲唱腔和新路戏曲唱腔,古路戏曲唱腔包括板腔、曲牌、小曲三类,新路戏曲唱腔包括西皮、二黄两类,自古北管来源主要是大陆北方,至今唱腔仍保留清代官话(普通话)演唱,以丝竹乐队伴奏、使用工尺谱。
我们把“泉州北管”与“台湾北管”作音乐形式上的比较,发现二者犹如不同瓣数的两朵姊妹花,“她们”形稍异类相同各具艺术特色。比较“她们”的相同处说明其乐种是同类同宗,研究“她们”的形稍异可揭示这两朵姊妹花各具的艺术特色。如下表㈠㈡:
(一)闽台北管音乐形式比较表
泉州北管音乐形式 |
主 要 相 同 处 |
台湾北管音乐形式 |
曲 |
1.源于大陆近沿海北方各省
2.保留清代官话(普通话)演唱
3.边唱边敲打击乐器
4.北管丝竹乐器伴奏
5.多见词簿.少见谱词本 |
细曲 |
谱(泉港) |
1.源于大陆近沿海北方与广东
2.北管丝竹乐器合奏
3.使用北管工尺谱 |
弦谱 |
泉州十音 |
1.源于大陆近沿海北方各省
2.北管吹打乐器合奏
3.使用北管工尺谱 |
牌子 |
曲 |
源于北方、部分曲牌、官话演唱、丝竹伴奏 |
戏曲 |
(二)闽台北管音乐形式比较表
泉州北管音乐形式 |
主 要 相 异 处 特 色 |
台湾北管音乐形式 |
曲 |
1.几名13、14岁小孩齐唱击乐
2.融合闽南、莆仙音调 |
1.演唱技巧高、多装饰音
2.融合台湾各民间音调 |
细 曲 |
谱 (泉港) |
1.融合闽南、莆仙音调
2.尺胡、吗胡、古双清 |
1.融合台湾各民间音调
2.筝、箎、七音、喇叭弦 |
弦 谱 |
泉州十音 |
1.融合泉州各民间音调 |
1.融合台湾各民间音调 |
牌 子 |
曲 |
1.融合南音、莆仙曲唱法 |
1.古路、新路唱腔 |
戏 曲 |
三、闽台北管谱式比较研究
从搜集到的资料看,闽台北管谱式主要源自大陆北方工尺谱记谱法。但是,随着历史、地域、民俗的融合与流播,工尺谱记谱法在闽台北管各自的传承中,产生了一些变化。试列表比较如下:
工尺谱系比较表
|
泉州北管工尺谱 |
台湾北管工尺谱 |
北方传统工尺谱 |
谱
字 |
合士上尺工 凢 六五乙亻上
太太 清变 变少
徵羽宫商角角徵徵羽宫宫 |
合士上乂工 凢 六五乙亻上亻×亻工
太太 清变 变少少少
徵羽宫商角角徵徵羽宫宫商角 |
合四一上尺工 凢 六五乙亻上 亻尺 亻工
太太变 清变 变少 少 少
徵羽宫宫商角角徵 徵羽宫宫 商 角 |
板
撩
(眼) |
板:×
撩:丶
中撩:o |
板:o
撩: ·
中撩:丶 |
板:×
眼: ·
中眼:o |
节
奏
特
色
记
号 |
四拍音:×丶丶丶(不用○)
三拍音:×丶丶
两拍音:×丶或丶丶
一拍音:× 或丶
重复音:匕 比 云
延留音:×下;休止:止。 |
四拍音:o · 丶 ·
三拍音:o · 丶
两拍音:o ·或丶 ·
一拍音:o 或 · 或 丶
切分音:╚ 或 └ 或 △
自由音:§;休止:破 弄。 |
四拍音:× · o ·
三拍音:× · o
两拍音:× ·或o ·
一拍音:× 或 · 或 o
延长音:―――
休止符:― └ 勺 |
附点音、半拍音、1/4拍音的节奏,以谱字间距大小表示,闽台及北方传统工尺谱均同。 |
调高 |
品箫筒音为“合”,常见调:上=E、上=F、上=G、上=bE、上=bG,弦乐器校之定弦。 |
横品筒音“合”,弦乐器校之定音,现常见1=F、C、bB。
牌子管门:合管、士管、上管、乂管、工管、凢管、乙管。 |
上=D小工调、上=bE凢字调、上=F六字调、上=G五字调、上=A乙字调、上=bB上字调、上=C尺字调。 |
|
|
|
|
|
为了上表的比较方便,“泉州北管工尺谱”简称“泉谱”、“台湾北管工尺谱”简称“台谱”、“北方传统工尺谱”简称“北谱”、“泉州北管工尺谱”与“台湾北管工尺谱”简称“闽台谱”。在上表“谱字”横栏中,“闽台谱”基本保留了“北谱”,小区别是“士”谐音地代替了“四”,特色区别是“台谱”的“乂、亻乂”代替了“北谱”的“尺、亻尺”,“乂、亻乂”明显来源于南管(南音)。另,“北谱”低八度记号“ノ”标注在谱字右下角,“闽台谱”没有传承此记号;“泉谱”只有“亻上”,而无其它谱字高八度加“亻”。在上表“板撩”横栏中,“泉谱”记号“×丶o”与“北谱”记号“×·o”相近,而“台谱”记号“o·丶”明显受南音“拍撩”影响。在“节奏特色记号”横栏中,四拍音、三拍音、两拍音、一拍音、半拍音、1/4拍音、附点音,三竖栏相似;“泉谱:匕、比、云、×下、止”比较“台谱:╚、└、 △、§、破、弄”比较“北谱:―――、勺、―、└”三者区别太大,形成各地方特色符号。在上表“调高”横栏中,三竖栏虽各具地域特色,但都传承“北谱”首调唱法而区别于南音的固定调唱法。
上述比较表明,“闽台谱”虽各具有地方特色,但仍属“北谱”母树上开出的两朵姊妹花,同根又同系!
四、闽台北管乐器比较研究
闽台北管乐器在保留了大陆北方乐器的基础上,又各自发展融入了地方特色。列表比较如下:
闽台北管乐器比较表
|
泉州北管乐器 |
台湾北管乐器 |
常见
拉弦
乐器 |
提弦(京胡)、亻尺胡(两条弦)、壳仔弦(板胡)、瓢胡(椰胡)、吗胡(高胡或二胡)、低胡、二弦 |
吊鬼子(京胡)、提弦(壳仔弦)、和弦(中音板胡)、喇叭弦(琴箱喇叭状置杆上方配两弦) |
常见
弹拨
乐器 |
月琴(短杆两条弦)、双清(两条弦)、北三弦(小三弦三条弦)、北琵琶、扬琴 |
月琴、双清、三弦、秦琴、琵琶、洋琴、十六弦筝 |
常见
吹管
乐器 |
品箫(笛子)、嗳仔(小唢呐)、笙、洞箫
|
大吹(唢呐)、叭子(最小唢呐)、鸭母叭(管子)、品(笛子)、箎(横吹管)、籥(直吹管)、龙头笛、埙、笙 |
常见
打击
乐器 |
小鼓、通鼓、小堂鼓、逼鼓(单皮鼓)、板鼓、拍板、大钹、小钹、大锣、小锣、手锣、云锣、木鱼、双音(铜制双铃)、小叫(微型铜锣) |
小鼓(单皮鼓)、扁鼓、通鼓、搏拊(似小通鼓)、大鼓、板、叩子(板类)、柷(板类)、大锣、锣、七音锣、铜钟(锣类)、叫锣、钞(钹)、双音、噹锣 |
特色
乐器 |
亻尺胡(两条弦大竹筒制琴箱)、双清(两条弦八边形扁木琴箱) |
龙头笛、双清、七音锣、喇叭弦 |
常见
丝弦
乐器
定弦 |
提弦(合尺、士工)、壳仔弦(合尺)、亻尺胡(士工)、瓢胡(合尺、士工)、吗胡(上六、尺五)、月琴(合上、合尺)、双清(合上、合尺)、三弦(合上六、合尺六)、琵琶(士尺工五、合上尺六) |
吊鬼子(合乂,士工)、提弦(合乂,上六)、和弦(上六,乂士)、喇叭弦(上六,乂士)、月琴(合乂,上六,士工)、三弦(上六亻上)、琵琶(合上乂六) |
上表“常见拉弦乐器”横栏中,闽台北管乐器各有同异,两地的“同”则为北管传统乐器,如:京胡、板胡;“异” 则为北管融入地方及它乐种乐器,如泉州北管融入:亻尺胡(地方)、二弦(南管)等,台湾北管融入:喇叭弦(客家)。泉州北管拉弦乐器无论数量或种类,总体多于台湾。两地相同的北管拉弦乐器也各具地方称谓,如京胡,泉州称“提弦”、台湾称“吊鬼子”;板胡,泉州称“壳仔弦”、台湾称“提弦”;椰胡,泉州称“瓢胡”、台湾称“和弦”。在“常见弹拨乐器”横栏中,台湾北管多保留了秦琴、十六弦筝两件乐器,两地在早期都使用北管琵琶(窄长形无凤眼),现泉港北管乐队已不用,其它地方北管乐队有见兼用南音琵琶(梨形有凤眼)。在“常见吹管乐器”横栏中,台湾比泉州多保留了北方乐器,如:鸭母叭(管子)、箎(横吹管)、籥(直吹管)、埙;但目前两岸北管的笙、洞箫已不用了,台湾王宋来老先生几年前仍会用笙吹奏北管乐曲,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分别有持笙、洞箫吹奏飞天乐伎各一尊,证明笙、洞箫在当年的泉州是件代表性乐器。

在“常见打击乐器”横栏中,泉州和台湾几乎相同,只是泉州北管的云锣,台湾称“七音锣”,泉州北管已没用了。在“特色乐器”横栏中,双清是两岸北管共同的典型乐器,其它为各自的特色乐器,本栏乐器的造型与音质都十分有特色。


在“常见丝弦乐器定弦”横栏中,两岸定弦各有同异,说明北管乐器的传承已适应地方需要各作定弦调整了。上表各栏比较显示:闽台北管基本沿用传入的大陆北方乐器,又各自发展融入了地方性特色(如:乐器俗称、定弦、编制、特色乐器造型与音质、兼用地方它乐种乐器等)。
五、结语
闽台北管的比较远不止上述,如唱腔、旋律、演奏、曲牌、习俗等,都限于篇幅而待后研究。拙文先从闽台北管的历史、音乐形式、谱式、乐器比较研究,发现两岸北管虽然同异相兼各具特色,但却血缘相通基因相同,应是同树异枝上开出的两朵姊妹花,堪称传统音乐艺苑之奇葩。然而,现代社会空前发展与民间北管必然产生文化习俗碰撞,北管老艺人又先后逝去,中青年传承北管仍然青黄不接,祖祖辈辈传下的传统音乐艺术瑰宝,面临消失的危机。欣喜两岸政府均鼎力扶持民间北管,学者们对北管的研究更是义不容辞。目前,泉州北管已公布为“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”,大陆北管至今活跃,但课题立项及资金仍不属重点,学者们对北管的深入考察与挖掘、研究和整理,工作仍然困难;而台湾民间北管红火旷久,论文著作音像层出不穷,但缺申报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保护项目。两岸北管本是同根共系,但交流却今不如古。如若闽台联手,勤交流、互考察、深挖掘、共整理、协研究、护生态、合申报、传世界,两岸北管将成为长青树岁岁盛开传统音乐之姊妹花。
参考文献:
(1)蔡王彬《泉港北管》[Z].泉州:北管编写组1989年编印。
(2)刘波主编《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》[M].北京: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。
(3)黄嘉辉《福建泉港北管概述》[J].《交响》2004年第1期。
(4)吴凤章主编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·福建卷》[M].北京:中国ISBN中心2001年6月出版。
(5)王振義《台湾的北管》[M].台湾:百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9月出版。
(6)吕锤宽《北管音乐概论》[M].台湾:彰化县文化局2000年7月出版。
(7)蔡才厚主编《鲤城区志》[M]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。
(8)吕锤宽《北管古路戏的音乐》[M].台湾: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4年9月出版。
(9)吕锤宽《北管古路戏唱腔精选》[M].台湾: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4年9月出版。
(10)吕锤宽《细曲集成》[M].台湾: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5年再版。
(11)吕锤宽《弦谱集成》[M].台湾: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5年再版。
(12)吕锤宽《牌子集成》[M].台湾: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5年再版。
(13)范扬坤《北管》[M].台湾: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年11月出版。
(14)陈蓝谷、范扬坤《台北市北管艺术发展史》[M].台湾: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年11月出版。
(15)许常惠、吕锤宽《传统音乐之美》[M].台湾: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出版。
(16)吕锤宽《北管细曲赏析》[M].台湾:彰化县文化局2001年12月出版。
(17)彰化县政府《彰化四大馆 余音》[Z].台湾:彰化县文化局2002年12月出版。
备注:本文为闽台传统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,并发表于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》。
|